帉 fēn
大巾。帗 fú
1.五色帛装饰的一种舞具:“文舞六十四人,……十六人执~”。 2.古同“韍”。幅 fú
1.布帛、呢绒等的宽度:~面。单~。双~。宽~的白布。 2.泛指宽度:~度。~员。振~。 3.用于布帛、呢绒、图画等:一~画。用两~布做一个床单儿。幞 fú
1.〔幞头〕古代男子束发用的头巾。 2.同“袱”。幡 fān
一种用竹竿等挑起来垂直挂着的长条形旗子。幩 fén
缠在马口两旁上的绸子。府 fǔ
1.旧时指官吏办理公事的地方,现在指国家政权机关:官~。政~。 2.旧时官府收藏文书、财物的地方:~库。 3.旧时指大官、贵族的住宅,现在也指某些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:王~。元首~。总统~。 4.敬辞,称对方的家:贵~。 5.唐朝至清朝的行政区划,比县高一级:开封~。济南~。 6.又同“腑”。废 fèi
1.不再使用;不再继续:~除。半途而~。这个煤窑~了。 2.荒芜;衰败:~园。~墟。 3.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:~话。~报纸。~钢铁。 4.肢体伤残:残~。~疾(残疾)。 5.废黜。廃 fèi
古同“废”。廢 fèi
见“废”。弅 fèn
高起,隆起:“地陷者,必先~起而后陷也。”弗 fú
1.不:自愧~如。 2.姓。弣 fǔ
弓把中部:“有司左执~,右执弦而授弓。”彂 fā
古同“發”。彿 fù
见〖仿佛〗(彷彿)。復 fù
1.“复”的繁体字。 2.返、還。《爾雅•釋言》:“復,返也。”《左傳•僖公四年》:“昭王南征而不復。” 3.還原,再回到原來的樣子:“恢復”、“康復”、“回復”、“收復”。《史記•卷七十六•平原君虞卿傳》:“三去相,三復位。”南朝宋•劉義慶•世說新語•方正:“我令卿復君臣之好,何以猶絕?” 4.回報,多指仇恨而言:“報復”、“復仇”。《左傳•定公四年》:“(伍員)謂申包胥曰:‘我必復楚國。’” 5.免附徭役或賦稅。《墨子•號令》:“男女老小,先分守者,人賜錢千,復之三歲。”《漢書•卷一•高帝紀上》:“蜀漢民給軍事勞苦,復勿租稅二歲。” 6.再、又:“去而復返”、“舊病復發”、“死灰復燃”。唐•李白《將進酒》: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迴。” 7.無義。有補充或調整音節的作用。南朝梁•無名氏《木蘭詩二首之一》:“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”唐•杜甫《贈衛八處士詩》:“今夕復何夕?共此燈燭光。” 8.易經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震()下坤()上。機運循環之象。 9.姓。如元代有復見心。 10.“復”、“複”、“覆”三字本義各異。復為還、返,複為有夾裡的衣服,覆為翻倒、傾倒的意思。但因就其本義都可以引申為再、又、重等義,所以“反復”也或作“反複”、“反覆”,“重複”也或作“重覆”、“重復”等。但在某些語詞的特定用法上,卻不可相混。如“復興”不作“複興”、“覆興”,“複數”不作“復數”、“覆數”,“覆蓋”不作“復蓋”、“複蓋”。因此使用這三字,除其意義相通部分外,仍應注意各字單用本義之區別。忛 fān
“帆”的讹字。忿 fèn
1.同“愤”。 2.见〖不忿〗、怤 fū
1.思。 2.喜悦;快乐。怫 fú
形容忧愁或愤怒:~郁(郁闷气愤)。~然。